书家与修养
作者:张志庆
2015-10-12 16:23:38
书法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汉字书写活动,是介于哲学和艺术之间的一种半形而上的文化艺术形态。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首先,书写技巧要过硬,不仅要有丰富性,还要有技巧的高度和难度;其次,要有很好的文化修养,能做到词清调雅,知古通今,品德修养要高,思想境界也要高。
因此,要培养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是很不容易的。
从教育方面来看,在民国以前,书写工具是毛笔,用毛笔写字是读书学习的必修课,从四、五岁开始,便接受严格的训练,一点一画,一字一句,乃至成篇的章法,都要经过千锤百炼。随着身体的成长,书写技能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也随着提高,及至成年,这种训练经过了十几年的反复适应和磨合,基本上可以完成书法创作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能技巧,而能得心应手。进行技巧训练的同时,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也在进行,从四、五岁开始,《三字经》、《百家姓》、乃至《孝经》、《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等,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在私塾类的师徒授受中,孩子们也在沿着一条中国人所构建起来的文化道路前进,对于传统的文化常识,礼仪,道德观念,为人处世,审美观念,逐渐养成、完善,及其成年,已基本具备入世所需要的文化知识、道德理念。而此时的书写,就在一个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展开,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对风格、情趣等个性化因素的追求,并逐渐走上塑造自我书风的道路。如苏轼在三十岁时所书行书《治平帖》,自我风貌已渐现,蔡襄二十九岁题蔡邕书法的楷书《书赋》,写得十分精妙,苏轼见后赞不绝口:
“余评近岁书,以君谟为第一,而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书法当自小楷出,岂未有能正书而以行草称也。君谟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1
由此可知,古人在青少年时期所下功夫之精勤,也就是说,古人在三十岁以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学术和技巧的积累,所以,他们可以在成年后的发展中沿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追求。欧阳修对当时的学书状况亦有叙述: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试笔.苏子美论书》。2
欧阳修认识到,学书自幼时起,可以达到“学精而无不至”,由此可知少时积学的重要。
而我们现代的教育制度有着与古人完全不同的知识结构。
毛笔的使用和书写,不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而硬笔的广泛使用,使毛笔字的书写成为一项既难而又费力的劳动,电脑的广泛的使用,更使毛笔的书写完全成为了一项“奢侈的活动”,所以幼时技能技巧的积累无从谈起,而少数喜好者的学习,因其实用性不强,而不系统,不扎实,达不到古人训练的程度。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其范围拓宽了,涵盖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再专注于传统文化的科目,而更多的加强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传统的文化知识,只是有选择性的了解式学习,从传统文化的素养来看,不如古人深刻和全面,因此,现代的青少年对于书法技能和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十分有限,层次较浅。现代人学书法,大都是在成人以后。因此,对于书法技能的训练会持续很长的时间,而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需要持续到中年以后。这样,我们才能弥补少时的不足。
现代教育制度下人们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对于书法家来说,似乎缺少很多东西,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家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呢?我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法的本体知识和技能的修养。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与书法学科本身相关的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文化常识,这部分是作为书法专业人才必备的知识,是此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基础知识,现代的书法专业本、专科教育的书法学科知识,也是书法家的专业知识主要构成部分;其二:毛笔书写的相关技能和由此建立起来的对经典书法作品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对经典范本的选择,亦有高低、雅俗之分,学习者要不断提高修养,学会区别和选择,这关系到审美趋向的问题,如果方向不对,则会南辕北辙,等到发觉,悔之晚矣!
二、书法本体以外的文化知识修养。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文科的、与书法的关系较密切的文化知识。包括现代的和古代的。
其一、熟知文化常识。要熟知传统文化生活的基本常识。比如说,“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古人书信来往的礼仪和遣词、称呼,书写对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禁忌,传统诸事中的礼节,等等……,。古人在各种文化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以便当代书家在参与文事和社会活动时,避免犯忌,闹出笑话,更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环境适时化用,恰如其分,既不迂腐,而又得体,彰显书法家作为文化传承者的良好形象,而受到社会的尊重。
其二、懂得传统诗词。诗词自隋唐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人彰显知识和素养的重要形式,因此,自唐以后,读书人都精于诗词的写作,这也成为中国传统文人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们看到历代的书法家皆能自书诗词,而且多有佳作。但是,现代与古代已完全不同,我们的教育体系从小学到大学,诗词仅是作为欣赏阅读的目标,而作诗填词的技能,已被作为过时的文化形态,从现代人的技能目录中剔除,或变为可有可无的状态,所以,受建国以来的教育培养起来的人们几乎都不具备这项技能,而少数能作诗填词者,是后来自学或另请老师学习而得,而其量和质已不能与古人相比,甚至与清朝以前的三流诗人相较亦显拙劣,诗词的写作完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美丽而高贵,孤芳自赏,鲜有人会。但是,作为书法家要懂诗词,知道诗词的优劣,能读懂诗词,知道诗词的规范和知识,能分别不同时代的诗词特点和风格,知道古代诗词名家的代表作与掌故,当然,如能偶作三、两首,则更好,但不宜强求,更不能扭捏作态,写一些令人读后反胃的“顺口溜”,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笑柄!
其三、了解史学、佛学,通晓哲学、文学。
史学是文科的基础,对于书法这门与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的学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历史能够为书法提供更广阔的传统背景,以便更清楚的了解书法的当时环境,使我们能够在更开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把握书法。现行教育体制中从初中到大学所开设的历史课程,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书家完成了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佛学是现代教育体制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需要专门的学习。佛学是与儒学、道家相并列的一门学问,与佛教不同,佛教多了一些迷信的色彩,而佛学是一门学问,它从另一个角度来阐释人生和社会的真谛,能够开阔人的心胸和智慧,所以,对佛学适度的学习能够提高书法家的品味和艺术修养。但要注意,佛学在根本上是反对艺术的,所谓“不立象,不着文字,直指人心”,则完全抛弃了作为艺术的媒介作用,直指人的本性。
哲学是人们思想认识的最高端,只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脱开具体物象的障碍,看清事物的本质。不通哲学,视野和思维都不能开阔,书法水平达不到很高的高度。对哲学的熟练掌握和通化,能够使书家建立更好的世界观,继而选择更恰当的方法,创作出更高水平的作品。书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十分紧密,老子、庄子的哲学理论就是高屋建瓴的艺术理论。文学是书法书写的文词,文学修养不高则文词不美,不具有传承价值,书法则大打折扣。但不强求现代人非要作古文、写诗词,而有以下两方面则可:一、要有文思。有文思则心能应于物,而有所感,有所发,有所思,涉笔成句、成文,无论长短,或句、或诗、或词,都能引人深思,回味给人以启发。如齐白石到了晚年,文思仍如年轻时的敏捷和善感,其所题所画的鸡冠花:“老眼朦胧看作鸡,通身毛羽叶高低。寒窗一夜如年久,听到天明汝不啼。”表现一位老者的童心,涉笔成思,令人遐想。二、要熟知古代文学史及相关作家作品。能够因时、因景、因情势来选择合适的内容,作为书写的素材。有了以上两个方面,则书家既有原创内容,又有古人的知识,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书家的文化修养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并化用到作品中,而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其四、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设计构成的知识。
任何艺术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而生存,法国丹纳《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时期的艺术家是受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的。所以,当代的书法家也必然受到现代美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设计构成的冲击和影响。现代美学的体系化论述,以及现代心理学对创作者个体心理、生理特点的深入剖析,已经深深影响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书法也不能例外,现代的审美模式和理念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书法界也出现了多元并存的格局。现代设计构成的理念和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电视媒体到室内设计,家具制作,汽车设计,手机样式。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审美观念。现代书法的探索和实践,不管成功与否,他已经证明了现代社会的人文、美学知识,已经深深的影响着书法的创作,人们可能再也回不到书法的书斋生活!我们要面对展厅,场馆,以及各种平面、多维的媒体。所以,加强这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也是当代书家的修养之一。
书法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五千年的历史证明他的古老;现代人对书法的热情,证明他是充满活力的!纵观书法的历史,足以证明书法家必须要有文化。写字和单纯的诗词创作都不增长知识!要想提高修养,唯有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更好的增长知识和学问。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现实与古人相比可知,作为一名书法家,必须终生学习技能和文化知识,这样我们才会成为名符其实书法家,为后人所称道!
2014年11月9日于北京
注释:
1、《苏轼与书画文献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32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3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