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线条艺术,它通过毛笔的笔锋、笔触、笔画书写出的文字形象,鲜活而具有生命气息。优秀的书法作品,譬如一个四肢健全之人,不但必须具备其表面的骨、肉、筋、血等组织结构,即书之形,而且具备内在的精、神、气、脉等活力与风韵,即书之神。书法艺术饱含书家丰富的情绪酝酿和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创作出的书法作品蕴含强烈的力度之美、体势之美,如同万物之灵的生命个体,生动而鲜活,呈现出旺盛的生命特征。
一
人的生命躯体由骨、肉、筋、血等组织构成。骨是人体最基本构架,有了它,人就有了支撑,便可站立起来;肉包裹在骨骼之外,让生命体更加丰满健壮;筋附着于骨骼之上,连接肌肉,产生复杂动作于神情;血液流贯于筋肉之中,滋润着躯体成为营养源泉,让其气血丰盈而极具活力。一言以蔽之,一个完整健全的生命体,离不开骨、肉、筋、血这些基本构成元素。
中国书法艺术之所以异军突起,历经几千年而不衰,充满着蓬勃生机,同样是因为其具备骨、肉、筋、血等内外结构特征,它们是书之形。苏轼在《论书》中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米芾于《自叙帖》中谈到:要得笔,谓骨筋皮肉,脂泽风神皆全,犹如一佳士也。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论述:字之骨,大指下节骨是也;字之筋,笔锋是也;字之肉,笔毫是也。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书法艺术不但包含的骨肉筋血结构要素并缺一不可,而且彼此影响和互为依存。王僧虔在《笔意赞》中称:骨丰肉润,入妙通灵;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曰: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矣。书法用笔,笔锋主筋骨,副毫丰血肉,书法线条,骨肉相依,瘦劲丰腴,谈及书法骨肉之间关系时,徐浩在《论书》中曰:风神者,骨中带肉也,老劲者,肉中带骨也。骨肉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若笔走中锋,肉在外骨在内,则“骨丰肉润,入妙通灵”。骨多肉少会缺少媚趣,意韵不足,显得剑拔弩张,缺少一种优雅的闲适和清淡的风度,一味抛筋露骨,将成为一种枯槁的病态。肉多骨少显得臃肿、拖沓、软弱,一派精神不振的污浊气象,卫夫人在《笔阵图》曰: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萧衍在《答陶隐居论书启》中论述:纯骨无媚,纯肉无力。中国人审美以刚健为美,阴柔为丽,讲究筋骨强健和血肉丰美,筋骨之刚与血肉之柔,二者相得益彰。崇尚风骨的魏晋书法之所以被推崇,是因为其骨肉相连,气息清奇,古雅沉静,厚重稳健。南北朝龙门二十品和爨宝子碑等碑版石刻,气势恢宏、奇绝雄壮、骨力雄强,“书贵瘦硬方通神”,书硬则骨劲,骨劲则气猛,气猛则势足,势足则神采飞扬。颜体书法体态肥艳,外表好似肥实些,但其内在骨肉相称,骨撑住肉,肉没住骨,表现出血气充盈,富于润泽华滋,神采奕奕。浓墨宰相刘墉,其书法以颜体为筋骨,骨健肉润,血气畅达,通体流露富丽华贵气息。
二
鲜活的生命个体,不但要求器官健全、体魄健壮,具备血肉丰满等形体表征之外,焕发精气神尤为重要,所谓“国无精神不强,人无精神不立”。书法艺术健康昌盛、热烈高昂、清新婉转不但透射出自信果敢、沉着痛快、博大厚重。书法讲究形神兼备,二者互为表里,须臾不能分离。否者,有形无神就是成为了行尸走肉,没有生命气息,更谈不上具有感染力了。书法艺术的精、神、气、脉体现其活力与风韵,它是书之神。李世民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论述:笔所未到气已吞,笔所已到气不尽。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张怀瓘在《文字论》中曰: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书之神往往与精神、神气、神韵相连,在某种意义上,书之神乃书家风度、气质、精神风貌、行为修养上的综合体现。书法作品要达到神采外溢、撼人心魄的境地,如果缺乏情怀、境界和超越,缺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甘于平庸、屈从、滞执,是永远都做不到的。前人评王羲之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而羊欣书如“婢作夫人,不堪位置,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前者光彩照人,风流倜傥,后者自信不足,尴尬拘谨。正说明了人内心精神与外在形迹的一种写照关系。神采依托于形质而存在,是书法生命的核心内容。刘熙载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纵观历代经典法书,自然传神,韵味深远,天生化成而无人工造作之迹,而书家追求生动自然、清奇冲淡、委曲含蓄、耐人寻味的境界,使人能从所写之物中冥观未写之物,从所道之事中默识未道之事,即获得古人常说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无穷的美感,“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譬如,王羲之书法下笔遒劲,行间玉润,法则温雅,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书法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慨凛然……此类扛鼎书家还很多,其个性鲜明、独具神采风韵而卓然不群。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追求与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相统一,产生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和力量,引领无数有志之士在书法道路上励精图治,筚路蓝缕,勇往直前。
三
书法被赋予了神态动作、情绪感情,恰如人一样具有了七情六欲,如姜夔在《续书谱》中曰:向背者,如人之顾盼、指画、相揭、相背。发于左者应于右,起于上者伏于下。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又若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描述:险不怪,老不苦,润不肥。变态贵形不贵苦,哭生怒,怒生怪;归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书法艺术包含生命特征,以线条作为基本造型元素,借助于毛笔的藏露、中侧、方圆、转折、起伏、肥瘦、疾涩、曲直、枯润等技术手段,通过偃仰、开合、起伏、跌宕、穿插、避让等方式,造成一种连带、呼应的飞动之势,使其上下、左右、内外之间,“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并在运动与变化中尽展生命的舞姿和韵律。书法艺术不但具备生命的形式特征,既强调生命的器官之间的有机系统性,又强调自然生命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性,而且具有活力、动态、神情,同时又具有喜怒哀乐等丰富的情感,构筑了生命的气象与华彩,以至于其极具感染力。
此文或许要受到质疑:既然书法具备生命特征,如同人之生命过程,从孕育、诞生、成长到衰老,难道书法最终也会难逃病痛、死亡之命运吗?持此观点无可厚非,由此也会引发对书法艺术推陈出新、薪火相传的新思考,欧阳中石先生曾就“中国书法的生命力”为命题,在中国美术馆作过一场学术讲座。他在讲座中讲道:“中国书法艺术的光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不想让它光大都不可能。”朴素而真挚的语言中表达了一位年逾耄耋之年的学者对中国书法发展前景的信心。书法艺术从古至今、从无到有历经几千年而经久不衰,就证明其具备旺盛生命力。书法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波澜壮阔历史,从未停止脚步,中国书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会伴随始终而生生不息、蒸蒸日上和繁荣昌盛。